缠中说禅博客 - 互联网永存计划

缠中说禅博客互联网永存计划

《论语》详解: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(23)

子曰:以不教民战,是谓弃之。 详解:本章九字,就这“以不教民战”五字,千古以来已错解纷纷。孟轲认为“不教民而用之,谓之殃民。殃民者,不容于尧、舜之世。”朱熹认为“言用不教之民以战,必有败亡之祸。是弃其民也。”钱穆认为:“用不经教练的民众去临战阵,只好说是抛弃了他们。”李泽厚认为“不对人民进行军事训练,叫做抛弃他们。”更有甚者,认为孔子是在强调国防观的教育化与普及化,强调要开展全面国防教...

《论语》详解: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(22)

子曰:善人、教民七年,亦可以即戎矣。 详解:本ID所解,皆本《论语》文本。文本者,文所本也。离文本,文无所本,就谈不上任何解释了。这一章,历史上的解释都是错漏百出,更主要的是,所有解释人都暗地里无意识地把孔子弄成一个疯子,经常语无伦次,突然迸出几个毫无头绪的字来就成了所谓的语录。但最具反讽的是,这些一边暗地里无意识地把孔子弄成疯子的人,却穷毕生精力来挖掘其微言大义,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...

周末音乐会15:让“老柴”同志腻死你!

让“老柴”同志腻死你!编者注:原文绿色字体 柴迷,进来受死!编者注:原文红色字体 周末,先让孔二爷离开一天,让“老柴”同志腻死你!上周的音乐会因为是“老柴”的,竟然让本ID音乐博客的回复多了起来,真是岂有此理。虽然知道这“老柴”就是超女,但也不要这么夸张。今天再来一次,也是最后一次,让“老柴”同志腻死,可能是很多“柴粉”天生就有的犯贱倾向,就再满足你们一次,这总可以了吧? 最后一次,曲...

《论语》详解: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(21)

子适卫,冉有仆。子曰:“庶矣哉!”冉有曰:“既庶矣,又何加焉?”曰:“富之。”曰:“既富矣,又何加焉?”曰:“教之。” 详解:上面说到了让国家长治久安的六字箴言“善人、胜残去杀”,而这章主要就“善人”展开论述。孔子“述而不作”,其思想都是随机而说,因而更显得活泼生动。“子适卫,冉有仆。”孔子到卫国,其弟子冉有驾车来接,孔子沿途看到卫国市面繁华,一语双关地引出“庶矣哉!”的感叹。该感叹就...

《论语》详解: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(20)

子曰:如有王者,必世而后仁。 详解:简单几个字构成的一章,却从来没人能解释清楚。这里的难点在“世”字上,基本上所有的解释都把“世”解释成“三十年为一世”。大致意思就成了“如果有称王的,一定要经过一世三十年,才能行其仁政。”由此而引申出很多奇谈怪论,例如,必须先法治再德治,先搞经济再搞道德,诸如此类的。这类想法的潜台词就是,民对于王来说都是刁民,必须先折腾折腾,然后再给好果子吃。当然,这...

《论语》详解: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(19)

子曰:善人为邦百年,亦可以胜残去杀矣。诚哉是言也! 详解:这一章,千古以来错解无数。最离谱的是,基本都把“善人”当成“好人”来解,“善人为邦百年”竟然可以解释成“好人为邦也要百年时间”,简直胡解到了极点,根本连文言文最基本的语法都没搞清楚。朱熹虽然知道“为邦百年,言相继而久也。”却把“去杀”解释为“民化于善,可以不用刑杀也。”实在是不得要领,把“善人”和“胜残去杀”的语法并列关系给完全...

《论语》详解: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(18)

子曰:好勇疾贫,乱也。人而不仁,疾之已甚,乱也。 详解:这一章的解释,朱熹《论语集注》是这样的:“好勇而不安分,则必作乱。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,则必致乱。”也就是说:“一个人既好勇又怨贫不安于本分,就一定要作乱。指责不仁之人而使之无地自容,也一定会引发乱子。”通常的解释,都和这大同小异。 这种解释之下,就意味着定义一群人,一旦他们具有“好勇疾贫”或者“人而不仁,疾之已甚”的性质,就...

《论语》详解: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(17)

子曰:放于利而行,多怨。 详解:这一章,七个字,没一个难字,但千古以来,都是错解。所有的解释,基本都按朱熹《论语集注》而来。朱熹认为:“放,依也。”按这解释,“放”就发上声了。而后来所有的解释基本都成了“如果一切行事以求利为目标,就容易招致他人的怨恨(或自己心中容易产生怨恨)”,最多就把“放”解释为“放纵”,基本意思还是一样的,就是把“利”当成恶的,或者是引发“怨”的事情。 而实际上...

方舟子,手淫贝壳、意淫大海!

编者注:原文此处有图 诺亚方舟能生子?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方舟子,手淫贝壳、意淫大海,一切柱状体从此被成其棒。他的问题不再问题,他的科学就此科学,世界从此柱状。一切,柱状体般被其棒了,他的科学就此科学,他的世界就此世界,意淫大海、手淫贝壳,世界从此高潮。 “世界是科学的”这样一个命题是否科学,并不需要罗素的精子把他唤醒。“世界是科学的”这样一个命题的无法检验,如同“世界是上帝的”的无...

《论语》详解: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(16)

子曰:齐一变,至於鲁;鲁一变,至於道。 详解:这一章很奇怪,仿佛毫无来由。“齐”和“鲁”,俩诸侯国,怎么“齐一变,至於鲁;鲁一变,至於道。”地折腾两遍就和“圣人之道”搭上界了?其实,这一章是顺着上一章从“人不知”经“人不相”达“人不愠”的大道而来的。 说起“齐”,都知道是孔子时代的强国,齐桓公,春秋五霸之首,其以“霸术”而行终成“霸业”。“霸术”而“霸业”,是以人之“恶”为前提的:对...